边关月下思故园
——戍边战士的秋夜独白
十月初七,霜重风急。站在烽火台残垣上,望着如钩新月斜挂祁连雪峰,王昌龄那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突然撞进心头。这轮照耀过李广盔甲的月亮,此刻正把清冷的光泼在我迷彩服的臂章上。
一、沙场秋点兵
今日演武场黄沙漫天,连长带我们重走汉代戍卒巡逻路线。踩着龟裂的烽燧地基,恍惚听见两千年前的战马嘶鸣。当直升机掠过嘉峪关城墙时,突然明白古人所谓"万里长征人未还",原来说的不是距离,而是时光。
备注:发现三号哨所西侧三十米有汉代陶片,疑为戍卒炊具残骸
二、羌笛暗飞声
夜哨时甘肃籍战友吹起鹰笛,呜咽声里混着对讲机的电流杂音。想起白天视频时女儿用蜡笔画的长城,歪歪扭扭却要塞满整个屏幕。此刻方懂"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背后,是多少个望月思归的夜晚。
三、铁衣碎碎念
整理装备时发现防弹插板内侧刻着所有退役战友的名字,最新一道刻痕是去年牺牲的老班长。月光透过帐篷缝隙,在那些名字上流淌成河。忽然记起新兵连背过的《出塞》赏析:"此诗以明月关山为时空坐标,将个体命运置于历史长河..."
凌晨两点十五分,雷达站警报骤响。套上装备冲出帐篷时,看见戈壁滩上月光如雪,两千年的边关月色与迷彩钢盔在此刻重叠。或许后人读到我们故事时,也会像我们读王昌龄那样,在"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豪迈里,听见钢枪与羌笛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