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采药归途口占

采药归途口占

深山寻药记

晨光熹微时,我背着竹篓步入云雾缭绕的南山。露水沾湿衣袂,林间传来杜仲树沙沙的响声。想起《本草纲目》载“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便小心剥取灰褐色的树皮。悬崖边的石斛开着淡黄花,正如苏轼诗云“青裙溪女采石斛”,其茎秆金黄透亮,是养阴清热的良药。

药香盈篓时

午后在山涧歇脚,整理篓中所得:带着泥土气的茯苓块、紫苏泛着薄荷般的清香、枸杞如红宝石般闪烁。忽然忆起陆游“采药今朝偶出游,溪边小立唤渔舟”之句,此刻虽无渔舟,但溪水潺潺恰似药汤沸腾之声。黄芩的根系缠绕着千年时光,每道皱纹里都藏着《神农本草经》的密码。

归途悟药理

下山时夕阳染红当归的伞形花序,恍若李时珍踏遍青山的身影在暮色中浮动。这些草木从不言语,却用四气五味诠释着天地平衡——黄连苦寒能泻火,恰似人生需尝苦楚方得清明;桂枝辛温可通阳,犹如善意能融化隔阂。药篓越来越沉,不仅是草木的重量,更是千百年来先民智慧的沉淀。

煎药夜思录

夜间在陶罐中煎煮今日所得,看金银花在沸水中舒展成金玉之姿。药汽氤氲中仿佛看见张仲景在东汉瘟疫中奔走,听见孙思邈在《千金方》里叮嘱“大医精诚”。砂锅里的茯苓随水翻滚,忽然明白《诗经》里“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不仅是劳动歌唱,更是生命与自然的水恒对话。草木有灵,以根茎叶花构建着人类健康的防线,而每一次采药归来,都是对天地馈赠的庄严朝圣。

窗外星斗渐密,药香盈室。罐中沸腾的何止是本草,更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生命之泉。且以白居易《采地黄者》作结:“凌晨荷锄往,薄暮不盈筐”,唯愿这份草木情怀,能如不熄的药灶之火,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