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赤壁古诗原文的黄昏遐思日记

赤壁古诗原文的黄昏遐思日记

十月廿三 晴转多云

傍晚时分,我独坐窗前,偶然翻到苏轼的《赤壁赋》,那些熟悉的字句便如江水般涌至眼前:“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读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时,抬头恰好见一轮淡月悬于城市楼宇之间,虽无江面之辽阔,却同样照耀着千年后的人间。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站在黄冈赤壁的石阶上,触摸着那些刻满诗词的碑文。

江风与明月

最令我着迷的是文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句。那日站在赤壁矶头,江风确实如古文所记载的那般带着水汽的清凉,拂过脸颊时仿佛同时拂过了千年时光。游客们的喧哗渐渐远去,只剩江水拍岸的节奏,应和着东坡先生文字里的韵律。

记得解说员指着对岸的树林说,那里就是“乌鹊南飞”所指的方向。虽然现代考证认为苏轼所游的赤壁并非三国战场,但文学的力量早已超越地理的真实。在诗人的笔下,赤壁成了永恒的精神坐标,每一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一座“赤壁”。

时空的对话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慨叹至今仍在不同人心中回响。如今的长江已建起大坝,水位上升使赤壁景观与北宋时大不相同,但人类面对浩瀚宇宙的渺小感从未改变。我在日记本上抄写“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时,窗外正有无人机闪着光点掠过月亮——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羽化而登仙”吧。

黄昏完全降临,城市华灯初上。我合上诗集,却合不上激荡的思绪。苏轼在文末说“不知东方之既白”,而我此刻也不知夜色之已深。那些文字跨越千年,依然能在某个平凡的傍晚,让一个普通人感受到超越时空的联结。这或许就是伟大文学的魅力:它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每个读者内心的独白。

临睡前,我再次默诵“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忽然觉得明天应当去郊外的湖边走走。虽然不见长江万里,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