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唐罗隐古诗读后感日记
四月十二日 晴
今日重读唐代诗人罗隐的《蜂》,短短四句,竟让我在窗前静坐了整个下午。诗中“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的蜜蜂,在千年前振翅,羽翼却扇动了今人的心弦。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两句诗像一根细针,轻轻刺入现代生活的喧嚣。我们何尝不是诗中的蜂?朝九晚五,奔波劳碌,在城市的“平地”与“山尖”间穿梭,占尽繁华却常感迷失。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在脸上,仿佛蜂翅上抖落的金粉,美丽却沉重。诗人借蜂喻人,追问生命价值的姿态,至今依然锋利。
读诗时,窗外恰好有蜜蜂在月季丛中忙碌。它振动翅膀的频率,与诗中韵律莫名重合。这小生灵不会知道,它的祖先已被镌刻在文学史中,成了人类反思自身的镜像。罗隐的慈悲在于,他不仅看见蜂的勤劳,更洞见了勤劳背后的虚无——这种虚无感,穿越时空叩问着每一个时代。
诗中之蜂与当下之我
合上书页,不禁自问:我的“采蜜”究竟酿成了怎样的“蜜”?每日伏案工作,输出的报告、代码、方案,最终滋养了谁的生活?诗的力量正在于此:它不提供答案,只唤醒追问。蜜蜂注定要采蜜,这是它的天职;而人类却能选择为何而辛劳,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困惑。
罗隐笔下的小蜂成了大隐喻。它让我们看清:盲目追逐“无限风光”可能只是疲于奔命,真正的“甜”应当源于自觉的选择与创造。当夕阳西下,那只小蜂腹满花粉归巢时,我忽然羡慕它的纯粹——它从不怀疑采蜜的意义。
文学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一千多年前的诗人与今日的读者,因一只蜂达成共情。这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它描述永恒的人类处境。蜂唐罗隐古诗像一盏灯,照亮了忙碌生活中的盲点。它提醒我,在“采得百花”之后,需时常抬头问自己:这蜜为谁而酿?是否甘甜?
日记最后,抄录全诗以自省:“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罗隐 读后感
《蜂》罗隐读后感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诗,描写了蜜蜂辛勤工作的形象。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人们对蜜蜂的敬意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首先,罗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蜜蜂勤劳辛苦的工作状态。他描述了“黄雀衔土,垂泪黄昏欲别时”、“辛勤夜来(蜜)不容易,白日衣襟占酒池”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蜜蜂辛勤工作的形象和...
蜂罗隐读后感
蜂罗隐读后感 墙角花丛间,金翅小蜂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将尖细的口器探入花蕊深处。那抹黄黑相间的身影在暮春的暖阳里忽上忽下,让我想起罗隐笔下"采得百花成蜜后"的精灵。摊开的诗卷里,墨字泛着岁月的微光,千年前那个落第举子,是否也曾这样凝视过檐下的蜂巢?晚唐的春风裹挟着长安城的柳絮,三十岁的罗隐在...
《蜂》罗隐读后感
篇1 《蜂》罗隐读后感 罗隐的《蜂》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佳作。诗中以蜜蜂为喻,通过描绘蜜蜂的辛勤劳作与最终成果的归属,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实。诗中“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两句,看似在赞美蜜蜂的勤劳与无所不能,实则暗含了对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却不得其果的同情。蜜蜂采集百花,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