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偶得:品读《鹧鸪天·桂花》中的暗香浮动
十月廿三 晴 金风送桂
晨起推窗,忽有暗香盈袖。原是院角那株老桂开了,碎金般的花朵藏在墨绿叶片间,教人想起易安居士那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鹧鸪天·桂花》竟像是专为此刻而写,遂取茶具独坐花下,任思绪随茶烟袅绕。
一、古词新悟
捧着泛黄的《漱玉词》,指尖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处反复摩挲。李清照笔下桂花不以色媚人,恰似今日所见——没有月季的艳色,不似牡丹的张扬,却在秋阳里将整条巷子酿成蜜罐。邻居家孩童踮脚折枝,惊起几点金黄,恍若词中"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的嗔怪跃出纸面。
词意小札
李清照此词作于南渡后,借桂花自喻风骨。上阕状物传神,下阕用屈原《离骚》未载桂花的典故,暗讽时人审美庸俗。今人读来,犹觉其以花喻人的笔力千钧。
二、暗香纪事
午后携册页去市集,见老妇提篮卖糖桂花。青瓷碗底铺着新摘的桂子,蜜色浆汁里浮着星星点点的花瓣,竟与八百年前"揉破黄金万点轻"的景象重合。买回半罐佐粥,甜香沁入米粒时,忽然懂得词人所谓"画栏开处冠中秋"的傲然——这不起眼的小花,确比中秋明月更堪佐酒。
三、夜窗拾遗
暮色染窗时重读全词,发现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最耐寻味。此刻秋风卷着桂香潜入书房,电脑旁加班未竟的方案、手机里未回复的消息忽然都远了。或许古人早参透:当我们停驻在某个芬芳的刹那,所有焦虑都会在草木天真的香气里,暂时卸甲。
合上日记本,指尖沾着若有似无的桂香。这缕来自宋代的幽香,终究穿过了战乱与朝代更迭,在今夜我的台灯下,完成了一场静默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