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重读《古诗峨眉山月歌》
十月十五日夜记
窗外的秋风带着些许凉意,拂过书桌上那本摊开的《唐诗三百首》。月光如水,静静流淌在“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诗行间。我忽然想起,这首诗自我童年时便已相识,然而直至今夜,在同样半轮秋月的凝视下,才真正读懂了字里行间那份跨越千年的孤独与漂泊。
诗意照进现实
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清冷而永恒。他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半轮明月,不仅悬挂在唐时的峨眉山上,也悬挂在今夜我的窗前。千年前的月光,就这样穿透时空,将诗人的情感与我的思绪相连。我想象着诗人乘舟离乡的背影,那轮明月是他唯一的伴侣,也是他乡愁的见证。正如我此刻,虽身处家中,心却随着诗句漂泊到了遥远的江河之上。
诗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怅惘,何尝不是现代人共同的体验?我们或许不再乘舟远行,但每一次离别,每一次奔赴未知的前程,内心的彷徨与不舍,与诗人并无二致。科技的发达缩短了地理的距离,却拉不长情感的纽带。读着这首诗,我仿佛听见了江水的流淌,看见了月影的摇曳,更感受到了那份深植于人类心中的、对故乡与过往的眷恋。
月是故乡明
重读这首《古诗峨眉山月歌》,让我想起了自己离乡求学的日子。那时的我,总在异乡的夜晚仰望月亮,心中默诵着这首诗。月亮是唯一的故人,它见过我的童年,见过我的成长,也见证着无数如我一般的游子。李白的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核心——对归属的渴望,对陪伴的寻求,以及在浩瀚宇宙中寻找自身位置的永恒命题。
今夜,我合上书页,但合不上被诗句打开的心扉。古诗如镜,照见历史也照见当下;明月如灯,照亮诗人也照亮读者。或许有一天,我也会“下渝州”,走向更远的远方,但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抬头看见那半轮秋月,就会想起这首诗,想起今夜所思所感,想起中华文化中这份绵延不绝的诗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