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牡丹亭畔寻芳记

牡丹亭畔寻芳记

四月十五日 晴

清晨推窗,忽见院中牡丹已悄然绽放,想起汤显祖《牡丹亭》中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便决意前往城中牡丹园一游。春风拂面,骑单车穿行于晨光熹微的街道,恍若穿越时空,去赴一场与千古诗意的约会。

一、惊艳初见

踏入牡丹园,瞬间被铺天盖地的绚烂攫住心神。姚黄魏紫,赵粉豆绿,各色牡丹在晨露中摇曳生姿。最令人驻足的,是那株号称"青龙卧墨池"的黑牡丹,花瓣如墨染就,花心一点金黄,恰似李白《清平调》所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具象呈现。几位白发老者正围着花王吟诵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声音苍老却饱含激情。

二、亭中遐思

园中央有座仿古牡丹亭,朱漆栏杆上刻着《牡丹亭》经典曲词。坐在亭中石凳上,看游人在花间穿梭拍照,忽然理解杜丽娘为何见牡丹而伤春——美到极致的事物,总会唤起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慨叹。翻出随身带的《陶庵梦忆》,张岱描写牡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跃入眼帘,古今赏花人的心境在此刻重叠。

三、花间对话

午后遇到一位画牡丹的老先生,他的写生簿上既有工笔重彩,也有水墨写意。"画了四十年牡丹,每次仍觉不够。"他指着正在临摹的绿牡丹说,"白居易说'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你看这荷包牡丹,是不是像美人低头含羞?"跟着他的指引细观,果然见花苞微垂的姿态里藏着千般柔情。我们谈起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里记载的百多个品种,老先生如数家珍般讲解现代培育技术对传统花型的改良。

四、暮色归途

夕阳西下时,花瓣边缘染上金晖。想起李商隐"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的诗句,竟有些不舍离去。买了两枝牡丹带回家,插在青瓷瓶里,满室生香。晚间整理照片,发现抓拍到一个小女孩踮脚嗅花的瞬间,她天真的笑脸与硕大的牡丹形成奇妙对比,恰如王维《红牡丹》中"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的生动注脚。

今日方知,古人咏牡丹诗词不只是文字游戏,而是真正读懂了中国最盛大的花朵——她开时倾国倾城,落时整朵坠地,从不零散凋谢,这份生死的壮美,或许正是历代文人将人格理想投射于牡丹的根源。临睡前,在日记本上抄下徐凝的《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