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长征路上的诗意回响——重读毛泽东有感

长征路上的诗意回响

——重读毛泽东《七律·长征》有感

清晨整理书架时,那本泛黄的《毛泽东诗词选》突然从书堆中滑落。翻开扉页,熟悉的《七律·长征》赫然映入眼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字句间仿佛有金戈铁马之声穿透时光,将我带回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一、重读经典的震撼

指尖摩挲着铅印的诗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阔画面在脑海中铺展。突然注意到注释里记载: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跨越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全程二万五千里。这组数字让诗句中的"远征难"顿时有了具象的重量,那些被诗人举重若轻的"细浪""泥丸",实则是吞噬过无数生命的险峰恶水。

二、历史细节的温度

午后特意去图书馆查阅长征史料。在泛黄的回忆录里看到,过草地时战士们用绑腿布串联成"路标",后续部队就踩着前人的血迹前进;翻雪山时炊事员背着的铁锅结满冰凌,却始终留着最后一把青稞面。这些细节与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形成奇妙互文——原来革命浪漫主义背后,是这般触目惊心的坚韧。

三、当代生活的映照

傍晚散步经过新建的跨江大桥,霓虹倒映在江面宛如"金沙水拍云崖暖"的现代版。突然领悟到诗中"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深意:我们脚下平坦的柏油路,不正是当年红军用草鞋丈量出的未来吗?手机里弹出工作群的消息,那个总抱怨加班的设计师同事,头像不知何时换成了"雄关漫道真如铁"。

四、永恒的精神密码

深夜伏案重抄这首诗,墨迹在宣纸上晕染开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屈指行程二万"的从容,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夜依然灼热。或许这就是伟大诗篇的力量——它把历史的基因编码进平平仄仄,每当民族遇到新"长征",就会在血脉中自动解码。合上诗集时,窗外的城市灯火恰似不灭的星火,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