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中秋月夜思怀——苏轼中秋月日记

中秋月夜思怀——苏轼《中秋月》读后感日记

壬寅年八月十五 晴

今夜月华如练,独坐庭院,仰望苍穹中那轮圆满皎洁的明月,不禁想起苏轼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诗像一泓清泉,流淌过千年的时光,依然如此清澈动人,与今夜的月色交相辉映。

一、诗境与实景的融合

傍晚时分,我特意观察了天空的变化。正如苏轼所写“暮云收尽溢清寒”,西天的云彩渐渐散去,露出一片澄澈的夜空。清寒之气确实随着夜幕的降临而弥漫开来,但不同于苏轼那个时代,如今的都市灯火通明,少了些许他笔下的那种清寂。不过,当明月完全升起,高悬于夜空时,还是能感受到“银汉无声转玉盘”的意境。银河淡淡,仿佛真的静默无声,而那明月,真如一个巨大的玉盘,缓缓转动,洒下清辉。

我坐在藤椅上,泡了一壶桂花茶,茶香与月光似乎融为了一体。读诗与赏月同时进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苏轼在千年前看到的,与我今夜看到的,是同一轮月亮,这种奇妙的连接让人心潮澎湃。

二、“此生此夜”的感悟

“此生此夜不长好”这一句,尤其戳中我的心扉。苏轼作此诗时,正与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共度中秋,但欢聚总是短暂,明日又将分别。他感慨良辰美景难以长久,人生聚散无常。反观自身,今年的中秋,姐姐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回家团圆,家中比往年冷清了些。视频通话虽然便捷,但终究比不上实实在在的陪伴。苏轼的诗句提醒着我,要珍惜每一个能够团圆的“此夜”,因为这样的夜晚并非年年都能如愿以偿。

人生确如苏轼所言,充满了变数。记得去年中秋,全家还在老房子的院子里赏月,今年却已经搬入了新居。环境变了,月亮没变,但心境却有了些许不同。这大概就是“明月明年何处看”的现代诠释吧——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明年此时,自己会在何方,与谁共赏这轮明月。

三、超越时空的共鸣

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个人的感伤能够升华成为人类共有的情感。中秋月圆之夜,对团圆、离别、时光流逝的感慨,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他的诗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人与今人,连接了不同的个体。

望着明月,我想到的不只是家人,还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团圆的朋友们,以及世界上每一个此刻正在仰望月亮的人。我们分享着同一片月光,也许都在心底生发出类似的感慨。这种无形的连接,让孤独感减轻了许多,反而生出一种辽阔的慰藉。

夜渐深,月已中天,清辉更盛。合上诗集,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苏轼的《中秋月》不仅描绘了一幅中秋月色图,更注入了他对人生深沉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在今天依然鲜活有力。感谢这个夜晚,感谢这轮明月,感谢苏轼留下的诗篇,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有机会静下心来,品味时光的深度与情感的重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