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读示儿古诗:一场跨越千年的父子对话

重读《示儿》古诗:一场跨越千年的父子对话

深夜灯下的震颤

子时的台灯将书页照得发亮,陆游的《示儿》在眼前跳动:"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笔尖突然在"悲"字上洇开墨痕,像极了那年父亲教我读诗时,他眼角闪动的泪光。

一、诗行里的温度

记得十二岁生日那晚,父亲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录《示儿》。他执笔的手背青筋凸起,却把"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定"字写得格外遒劲。那时不懂,为何说到"家祭无忘告乃翁"时,他的声音会突然沙哑。今夜重读,才惊觉那颤抖的尾音里,裹着多少未竟的期盼。

"九州"二字在泛黄的《宋史》地图上蔓延开来,父亲曾用红笔圈出汴梁的位置。他说那是陆游梦里都踏不上的故土,就像他永远回不去的江南祖宅。当时只觉得是故事,如今在异乡的雨季里,突然尝到了诗句里咸涩的乡愁。

二、血脉中的回响

整理旧物时发现父亲的诗稿,泛黄的纸页间竟藏着二十余首和《示儿》同韵的七绝。最新那首写于病榻:"化疗虽知万事空,唯期雏凤展云中"。突然明白,这八百年的诗行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代代父亲用生命煨热的火种。

三、未完的传承

今晨教女儿读《示儿》,她稚嫩的手指划过"北定中原"时,窗外正飘着新闻里某地冲突的报道。孩子突然仰头问:"现在九州同了吗?"我怔住,想起父亲临终时攥着的那本未合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深夜续写父亲的诗稿:"屏前今见九州同,高铁穿山越万重。家祭焚香终可告,航天站里映旗红。"墨迹未干时,女儿在旁画了幅歪斜的中国地图,所有省份都用蜡笔涂得满满当当。

或许这就是《示儿》最动人的力量——当千年诗句穿过战火与和平,最终落在孩童纯真的笔触里。那些关于家国的炽热与遗憾,终将在时光中完成最温柔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