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执笔的忐忑
清晨的阳光透过纱窗洒在案头,我铺开宣纸,墨砚中新磨的松烟墨散发着幽香。"古诗画怎么画"这个命题从昨夜便萦绕心头。作为初学者,我翻开《芥子园画谱》,那些看似简单的山石皴法、兰叶描竟如此难以驾驭。
一、墨分五色的奥秘
老师曾说:"水墨画讲究'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需层层递进。"我试着在试笔纸上调出不同浓度,却发现水分控制远比想象中微妙。太湿则洇散无形,太干又显枯涩。突然想起王维《山水诀》中"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法则,连忙用指甲在宣纸上轻划标记。
午后的突破时刻
午后观摩宋代马远的《水图》,惊觉十二种水纹竟全以线条表现。我尝试用中锋勾勒山脊,侧锋皴擦石纹,毛笔在宣纸上起舞时,突然理解了"书画同源"的真谛——那些提按顿挫,与写楷书时的运笔何其相似!
二、留白的哲学
最震撼的莫过于在临摹八大山人的荷花时,大片留白处仿佛有月光流淌。古人云:"计白当黑",空处并非虚无,而是云气、是流水、是天地呼吸的间隙。我用淡墨染出远山轮廓后,终于懂得为何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暮色中的顿悟
傍晚整理画具时,发现最满意的竟是午后信笔涂抹的《烟江叠嶂图》。虽技法稚嫩,但山峦起伏间自有意趣。原来古诗画怎么画的答案,藏在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之中——既要观察自然之理,更要抒发胸中逸气。
今日所得:
1. 线条是骨,墨色为肉
2. 经营位置需"三远法"兼备
3. 题款钤印乃画之眉目
合上日记时,月光已爬上窗棂。案头未干的画作散发着墨香,我知道这场与古人的对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