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中的江南记忆

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秋日随想

清晨翻开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诗句倏然跃入眼帘。窗外正是深秋时节,梧桐叶落,却莫名与诗中"草未凋"的意境重叠,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扬州瘦西湖畔的某个黄昏。

诗行里的时空交错

记得当时站在二十四桥边,落日将水面染成金红色,远处蜀岗的轮廓正如诗中所言"隐隐"浮动。导游说这就是杜牧当年遥想韩绰判官时的视角。忽然明白诗人为何要强调"二十四桥明月夜"——那些石拱桥在暮色中连成珍珠项链,玉人吹箫的传说仿佛仍在波光里流转。

特别查证得知:韩绰时任淮南节度使判官,诗中"玉人"实指风流俊逸的韩判官本人。这种超越性别的比喻,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晚唐文人间的惺惺相惜。

现代扬州的诗意残影

次日特意寻访诗中景物。个园的竹影粉墙尚存古意,但东关街的奶茶店招牌已照亮青石板路。在文昌阁附近的老茶馆,听几位老者用扬州评话演绎这首诗,三弦琴声里,"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慨叹变得具体可触。

文化基因的延续

傍晚在民宿发现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载乾隆年间仍有文人效仿杜牧韩绰,在平山堂举办诗酒唱和。突然意识到,这首诗真正不朽的或许不是风景描写,而是那份跨越时空的知己之情。就像此刻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书桌上正放着扬州友人寄来的漆器镇纸。

回程高铁上重读全诗,窗外江南的稻田已收割完毕,但水网依然如银带闪烁。突然懂得"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深意——有些情感,就像扬州城里的唐宋石础,始终在钢筋水泥下保持着温度。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前言】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啊,就像一幅精美的江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诗句一读起来,脑海里就浮现出那青山在远处若隐若现的模样,还有那江水悠悠流淌的样子。江南的秋天啊,不像北方的秋天,叶子掉得光秃秃的,草儿也都...

古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宋词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 遥遥 。 草未凋(diāo):一作 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朗诵合集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 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译文合集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古诗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 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 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一、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衍生注释 1.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江水悠长绵远,当秋天已至江南大地时,草木却还未凋零。“隐隐”描绘出青山的若有若无之感,“迢迢”写出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