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灯下忆慈母
——重读《游子吟》有感
深夜整理旧书箱时,泛黄的《唐诗三百首》里忽然滑落一张老照片。照片边缘已微微卷曲,那是母亲十年前在栀子花树下为我整理衣领的瞬间。指尖触碰照片的刹那,孟郊那首思母古诗突然涌上心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一针一线皆岁月
记得初中住校时,母亲总在周末把我的校服带回家缝补。那时不解她为何不用缝纫机,非要就着阳台的日光一针针地缝。直到有次半夜醒来,看见她戴着老花镜在台灯下挑线头,才发现她右手中指有个因顶针而凹陷的茧。这画面与古诗中"临行密密缝"的场景重叠,原来千年来的母亲都有着相同的牵挂。
饭香里的密码
诗中"谁言寸草心"的比喻,让我想起母亲独创的腌菜配方。她在每个玻璃罐里都藏着秘密:紫苏叶防霉,花椒粒增香,最底层永远铺着我最爱的嫩姜芽。去年冬天我试图复刻时,无论如何都尝不出记忆中的味道。这才明白,缺的不是配方,而是她揉菜时哼的摇篮曲,和揭开罐子时那句"尝尝咸淡"的期待。
"意恐迟迟归"五个字,道尽天下母亲心事。
大学四年每次返程,行李箱总被塞进各种家乡味道:
腊肉要用油纸包三层,新摘的枇杷要垫上松针...
反向的乡愁
如今母亲开始记不清腌菜步骤,却依然会在视频通话时突然问我:"你那边降温了没有?"这让我想起古诗最后那句"报得三春晖"。原来母爱就像故乡的月亮,游子走得再远,抬头时永远能看见她温柔的光晕。我在手机备忘录记下:下周要带母亲去拍新的全家福,这次换我来为她抚平衣领的褶皱。
合上诗集时,窗外正飘起今冬第一场雪。书页间那张老照片被我轻轻放进新买的相框,玻璃反射的灯光,恰似当年母亲为我留的那盏夜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