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日赏菊日记
一、霜晨访菊
晨起推窗,凉意沁人。昨夜一场轻霜,将小院角落的菊丛镀上银边。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境,便披衣出门。石板路上凝着细碎冰晶,脚步过处簌簌作响,惊飞了正在啄食的麻雀。
(一)初见
转过竹篱,忽见三两点金黄刺破薄雾。那是邻家老人种的九华菊,花瓣如丝绦垂落,花心却昂然挺立。晨露在花瓣上滚动,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光晕,恍若杜牧笔下"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景致。
二、午后品茗
晌午携菊谱再访,见老人正修剪残枝。石桌上白瓷盏里浮着几朵杭白菊,茶汤澄澈微黄。"尝尝?"老人笑道,"这是按《本草纲目》古法蒸制的。"轻啜一口,先是微苦,继而回甘,恰似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孤傲况味。
(二)对话
老人指着一株墨菊道:"这品种唤作'玄月',需得经霜才显本色。"忽然明白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的磅礴,原是要在肃杀中淬炼。我们谈起苏轼"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句子,老人剪下一枝递给我:"插瓶里能活半月,比暖房里的长久。"
三、暮色沉思
归途夕阳将菊影拉得修长。想起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寂寥,却觉手中这枝秋菊透着生机。手机震动,朋友发来园艺展照片——各色现代菊品种在LED灯下怒放,美则美矣,总缺了些什么。
(三)感悟
或许正如陆游"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所言,真正的菊韵不在形貌,而在风骨。那些历经寒露依然挺立的花朵,才是"宁可枝头抱香死"的精神化身。夜色渐浓,案头菊枝在台灯下投出倔强的剪影,我提笔记下这深秋的馈赠。
后记:睡前翻看《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蓦然映入眼帘。两千年前的芬芳,今夜依然萦绕在二十一世纪的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