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人之初古诗》有感:一场心灵的返璞归真
2023年10月15日 晴
午后整理旧书箱时,泛黄的《三字经》从《高等数学》的夹缝中滑落。"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突然撞进眼帘,像一束穿透云层的阳光,让我捧着书在飘窗边呆坐了整整两小时。
一、墨香里的童年记忆
指尖摩挲着扉页上歪歪扭扭的铅笔字——"一年级二班李小满",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那时晨读总要扯着嗓子喊"苟不教,性乃迁",却把"教"字念成"狗",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如今再读"昔孟母,择邻处",才懂得那些曾被我们当作顺口溜的句子,原来藏着如此深沉的生命智慧。
"玉不琢,不成器"的训诫声,恍惚与母亲当年督促练琴的唠叨重叠在一起
二、地铁里的现代寓言
合上书页时,玻璃窗映出身后写字楼的棱角。想起早上地铁里的争吵:西装革履的男士因被踩到皮鞋而破口大骂,那个瞬间他狰狞的面孔,与"性相近,习相远"的箴言形成残酷对照。我们带着"性本善"的底色降临人间,却在996的齿轮中渐渐磨平了温润的光泽。
三、银杏树下的顿悟
傍晚特意绕道小学门口的银杏大道,金黄的扇形叶铺成地毯。几个孩童正在落叶堆里打滚,清脆的笑声惊飞麻雀。这场景让我突然理解"教之道,贵以专"的真谛——那些我们拼命给孩子报的奥数班、编程课,或许都比不上让他们在自然里打滚的某个下午。
后记:
入夜后把《三字经》放在床头,月光给"人遗子,金满籯"的句子镀上银边。在这个充斥着成功学的时代,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我教子,惟一经"的朴素哲理?那些流淌千年的汉字,或许正藏着治愈现代焦虑的密钥。
(全文共计6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