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晚风卷着桂香破窗而入时,我正在案前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墨迹在宣纸上晕开的刹那,忽然想起杜工部那句"白日放歌须纵酒",搁下狼毫,从榆木酒柜深处取出尘封的绍兴花雕。
一、琥珀光里的盛唐遗韵
温酒壶升起袅袅白烟,琥珀色的液体在青瓷杯中荡漾。这让我想起李白《将进酒》里"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此刻窗外的梧桐正以金黄的落叶应和着千年前的诗韵。酒液入喉的温热,竟与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奇妙重合。
二、酒旗风中的宋月徘徊
第二杯时暮色已浓,远处商业区的霓虹像极了《东京梦华录》里描写的酒旗。忽然读懂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的苍凉——现代人何尝不是在钢筋森林里跋涉?只不过我们的"远游"变成了地铁线路图上的折返跑。杯中倒映的月光,还是苏轼举杯邀过的那个"明月几时有"。
三、今宵酒醒处的自我凝视
微醺时翻开泛黄的《全唐诗》,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句子突然鲜活起来。我们这代人没有沙场,但写字楼里的方案厮杀何尝不是另一种征战?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乡愁,在视频通话时代转化成了对精神原乡的追寻。
酒至半酣,发现古人杯中的月亮始终未变。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记录的醉态,与此刻我笔下歪斜的字迹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或许正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残酒映照的文化基因
最后一滴酒在杯底凝结成糖霜时,忽然惊觉这些流淌在血液里的诗句。从曹操"对酒当歌"的慷慨,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的婉约,五千年的文明就在这醇香中薪火相传。今夜的微醺,竟成了与古人最熨帖的对话方式。
合上日记本时,月光正斜斜地描摹着酒壶的轮廓。明日晨会上要演示的PPT还差三页没做完,但此刻,且容我学一回唐伯虎"酒醒只在花前坐"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