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 雨
窗外的雨点敲打着玻璃,像杜甫笔下"八月秋高风怒号"的余韵。九年级课本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台灯下泛着微光,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
一、风雨中的共鸣
当读到"卷我屋上三重茅"时,远处传来空调外机棚铁皮晃动的哐当声。现代城市的钢筋丛林里,我们早已不必担忧"床头屋漏无干处",但诗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叹息,却让我想起上周在老旧小区看到的漏雨人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九年级必背的诗句,今夜格外沉重。诗人推己及人的胸怀,在雨声中化作具体的画面:外卖小哥蜷在便利店屋檐下避雨,环卫工人在桥洞整理湿透的制服...
二、课本外的思考
语文老师说这是"现实主义诗作",但此刻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杜甫留给世界的温柔咒语。当我在温暖的书房里默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手机弹出寒潮预警通知,社区群正在组织为流浪者捐赠棉被。
九年级的诗词不再只是考点,它们开始与生活对话。就像雨水渗透茅草那样,这些句子正慢慢渗入我的认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追问,何尝不是对美好社会的永恒期待?
三、诗意的延续
合上课本时,雨势渐歇。我打开台灯继续抄写这首诗,墨迹在宣纸上晕开,像被秋雨打湿的茅草。突然明白教材将这首诗放在九年级的深意——十五岁的年纪,正该学会在"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想与"大庇天下"的担当之间,筑起自己的精神广厦。
夜雨洗过的星空格外清澈,杜甫的诗句在心底生根。或许真正的诗意栖居,不在于房屋是否漏雨,而在于是否怀揣"广厦千万间"的赤诚。这堂九年级古诗带来的生命课,我会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