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山初夏行记
今日重读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句子突然勾起我对去年初夏游历三衢山道的回忆。那日的阳光正如诗中描述般明媚,于是决定将这段旅程记录下来。
晨起遇黄梅
清晨五时,山间雾气尚未散尽,民宿窗外的梅树枝头已挂满金黄果实。这与诗中"梅子黄时"的景象完美重合,让人不禁感叹千年来自然时序的恒常。带着对古诗意境的向往,我踏上了三衢古道。
溪畔寻诗踪
沿着青石板路下行,果然遇见诗中所说的小溪。六月的溪水不急不缓,清澈见底的水中游鱼可数。坐在溪边大石上休憩时,突然明白诗人为何要"小溪泛尽"——这蜿蜒的溪流确实像条银带,将人引向更深的山林秘境。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诗在登山途中得到生动印证。转过某个山坳时,原先的竹林忽然变成参天古木,浓荫蔽日。更奇妙的是,真有几只黄鹂在枝头跳跃鸣叫,清脆的鸟鸣在山谷中回荡,与树叶沙沙声组成天然交响乐。
山行悟诗情
午后登至半山腰的观景台,整个三衢道风貌尽收眼底。突然领悟这首诗的精妙之处: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行程,却通过"梅子黄""绿阴不减"等季节特征,构建出充满生命力的初夏画卷。我的相机无法完全捕捉这种动态美感,或许正如文字才能承载的意境。
下山时特意绕道去看了古梅树群。当地老人说,这些梅树可能见证过诗人路过。虽无法考证,但抚摸斑驳树干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共享"日日晴"的喜悦。这次旅行让我真切体会到:古诗不只是文字,更是可以追寻的生活印记。
归程有所思
傍晚返程的大巴上,重新翻开《三衢道中》。此刻才真正读懂"却山行"的"却"字之妙——那不是简单的转折,而是充满惊喜的发现。正如我的旅程,原本只为验证诗中景物,最终却收获了超越预期的感动。或许这就是古典文学的魅力,它永远在时空彼岸,向我们发出温暖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