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的思念日记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清晨推开窗,金桂的香气混着晨露扑面而来,忽然想起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指不自觉地抚过书架上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纸页间仿佛还夹着去年母亲寄来的茱萸。

一、古诗里的重阳记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小时候读这首诗,总觉得诗人矫情。直到三年前来杭州工作,才懂得这种刻骨的思念。记得去年今日,我在西湖边的孤山拾级而上,看着游人将茱萸佩在衣襟,突然就湿了眼眶——山东老家的堂兄们此刻应该正带着小侄女爬泰山吧?家族微信群里的照片果然准时传来:云雾缭绕的十八盘上,五个茱萸香包在登山包拉链上晃荡,那是母亲特意为全家人缝制的。

二、现代人的“遍插茱萸”

下午收到快递,是老家寄来的包裹。拆开层层油纸包,枣泥重阳糕的甜香瞬间溢满公寓。母亲在便签上写道:“知道你不爱吃甜,糖减半,枣子是二婶家院里打的。”视频通话时,父亲举着手机带我看遍整个院子:东墙根的菊花开了七种颜色,西边石榴树结的果把枝头都压弯了。镜头突然晃了晃,原来是小侄子抢过手机大喊:“姑姑!我替你吃了你的那块糕!”

三、数字时代的“山东兄弟”

晚上和大学同乡会的朋友们视频云聚餐。八个屏幕里摆着各自准备的重阳菜:阿杰的葱烧海参还粘着锅,小雯做的九层糕歪歪扭扭,我的龙井虾仁明显火候过了。不知谁起了头,大家突然齐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胶东方言混着杭普话,最后笑作一团。窗外的月亮格外圆,我想王维当年若有微信,大概也会在“山东兄弟”群里发条语音:“明年务必一起登高!”

临睡前,我把母亲寄来的茱萸香包挂在床头。秋风穿过纱窗,带着千年前相似的凉意。忽然明白,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或许正是因为每个异乡人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无论相隔多远,思念永远是最短的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