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夏日听蝉日记》
七月十五日 晴
清晨推开窗时,那阵熟悉的蝉鸣便如潮水般涌来。虞世南笔下"居高声自远"的意境忽然变得具体——槐树顶端的蝉声总是最先抵达耳膜,带着露水浸润过的清越,在晨光里划出细密的金色纹路。
一、声之经纬
午后在廊下读书,蝉鸣织就的声网笼罩着整个院落。忽然想起《诗经》里"五月鸣蜩"的记载,这穿越三千年的共鸣,此刻正通过薄薄的翅膜震颤传递。树影婆娑间,几只蝉蜕空悬枝头,像被时光定格的音符。
二、居高之悟
傍晚散步时特意观察发声的蝉,果然都栖在最高处的枝条。这让我真正懂了"非是藉秋风"的深意——它们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身的位置决定声音的辐射。某只蝉突然从头顶掠过,翅膀擦过空气的簌响,竟带着金属般的质感。
想起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写蝉要蛰伏七年才能歌唱一夏。此刻满山的蝉鸣,该是多少个春秋的等待?这些用生命丈量光阴的歌者,把最炽热的季节谱成了永恒。
三、暗夜余响
入夜后蝉声渐稀,但偶尔仍有迟归者的独唱。月光把梧桐叶的影子拓在窗纸上,恍惚间觉得那些摇曳的暗影里,还藏着白天的回声。枕着稀疏的蝉鸣入睡时,忽然明白:这小小的生命,早把唐诗的意境唱进了我的夏天。
(日记末尾夹着片半透明的蝉翼,在台灯下泛着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