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回乡偶书

《古诗回乡偶书》与我的乡愁日记

一、重读贺知章的感慨

今日整理旧书箱,偶然翻到小学课本里那首《古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突然鼻尖一酸。二十年前背诵时只觉得朗朗上口,如今在异乡打工的我,竟与诗中情景产生了奇妙共鸣。

1.1 记忆中的故乡小路

记得老家门前那条青石板路,雨季总会渗出苔藓的清香。放学时总爱数着石板上的裂纹回家,如今微信里母亲说街道早已铺成柏油路。贺知章笔下“儿童相见不相识”的画面,突然在视频通话里具象化——侄女躲在奶奶身后怯生生叫“阿姨”的模样,让我怔忡许久。

二、现代人的乡愁变奏

不同于古人“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怅惘,我们这代人揣着二维码回乡,却依然在便利店扫码付款时,听见身后熟悉的乡音讨论着“这是谁家闺女”。古诗里沉淀的时空错位感,在高铁时代演化成更复杂的况味。

2.1 消失的童年坐标

老槐树被移栽到新建的市民广场,晒谷场变成了停车场。只有后山那片野竹林还在,但找不到当年刻着“友谊长存”的竹子了。忽然读懂“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里那种物是人非的慰藉与哀伤。

三、在诗句里寻找和解

深夜给父亲打电话,他说正用我买的智能手机看老照片。我们隔着屏幕辨认照片里模糊的风景,像在玩拼图游戏。挂电话前他忽然背起《古诗回乡偶书》的后两句,电流声里传来带着方言腔的吟诵,那一刻突然明白:变的从来不是故乡,而是我们凝视故乡的眼睛。

后记:合上诗集时,窗外地铁呼啸而过。玻璃窗倒影中,我看见自己与童年那个数着石板回家的女孩重叠。或许每个游子心里都住着一首《古诗回乡偶书》,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轻轻叩响记忆的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