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初三古诗中的春日遐思——记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三月十二日 晴

窗外的梧桐树抽出了嫩芽,语文老师今天带我们赏析了杜甫的《春望》。当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粉笔灰在阳光里打着旋儿,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以乐景写哀情"。

古诗里的春天

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初三课本里的春日诗篇。我们组抽到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让晓雯同学红了眼眶——她说这让她想起外婆家后山的野桂。李明则兴奋地分享他发现《钱塘湖春行》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渐"字用得多么精妙。

特别记得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的曲线:"同学们看,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到《江南春》的'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们笔下的春天总是..."粉笔突然断了,引得全班轻笑。

诗外的春天

放学时,我发现操场边的蒲公英开了。忽然就想起早上背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的韵律随着自行车铃声在耳边回响。路过小卖部时,听见二年级的孩子们在唱"春眠不觉晓",稚嫩的声音让暮色都变得温柔起来。

晚饭后整理笔记,发现书页间夹着去年秋天收藏的银杏叶。突然惊觉,这些被我们反复誊写的诗句,不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四季书签吗?就像《约客》里写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在相似的春光里,触摸到相同的心跳。

枕着诗韵入眠

临睡前又翻开了《唐诗三百首》。月光透过窗帘,在"海上生明月"的诗行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明天早读要检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诵,但此刻,我更愿意想象杜甫写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时,是否也闻到了和我窗前一样的玉兰香。

这大概就是初三特有的浪漫吧——在升学压力的缝隙里,总有一缕诗香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