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赠刘景文的古诗

《赠刘景文》的秋日随想——一篇关于坚持与希望的日记

2023年10月15日 晴

清晨推开窗,凉意扑面而来,院角的菊花已显出几分憔悴,却仍倔强地挺立着枝干。这景象让我忽然想起苏轼那首《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凋零中的生命力

荷塘里的枯梗横斜,早已不见盛夏时"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况。但细细观察,水底淤泥中藏着饱满的莲藕,那是明年新生的希望。就像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描写,表面是衰败,内里却孕育着轮回的奥秘。

二、风霜中的坚守者

办公室窗台上的秋菊开始褪色,但枝干依然如铁铸般坚硬。这让我真切体会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境。昨日看见清洁工王阿姨在寒风中擦拭大楼玻璃,她冻得通红的双手和挺直的背影,不就是现代版的"傲霜枝"吗?

三、古诗照进现实

下班路过社区活动中心,75岁的张教授正在教孩子们写毛笔字。他中风后右手不便,就用左手执笔,一笔一画力透纸背。我问起他坚持的原因,老人笑着背诵:"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原来《赠刘景文》的后两句,早已刻进他的生命。

深夜札记

台灯下重读这首诗,突然明白苏轼为何要在萧条秋景中写下"最是橙黄橘绿时"。800年前的诗人与今天的我们,原来共享着同一种智慧——在看似衰败的表象下,永远存在着值得铭记的美好。就像日记本里夹着的银杏书签,虽已褪去鲜绿,金黄的脉络却更显璀璨。

合上日记时,窗外飘起今秋第一场雪。那些看似柔弱的菊枝,正在雪中轻轻摇曳。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动人的模样:知道寒冬将至,依然选择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