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夏日听蝉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七月十五日 晴

午后小憩时,忽闻窗外蝉鸣大作。那声音先是三两试探,继而如潮水般涌来,竟让我想起虞世南《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句子。这小小的生灵,当真把盛夏唱成了诗篇。

蝉声里的时光褶皱

推开纱窗,热浪裹挟着声浪扑面而来。老槐树上的蝉翼在阳光下泛着透明的青灰色,像被风翻动的书页。记得儿时总爱用竹竿粘蝉,如今却更愿躺在藤椅上,听它们把光阴拉长成绵延的声线。蝉鸣忽高忽低,时而如骤雨击瓦,时而似珠落玉盘,竟暗合了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韵律。

古诗新悟

翻出《全唐诗》重读咏蝉之作,方知古人观蝉之精微: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的是宦海沉浮,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绘的是隐逸闲情。而此刻我窗外的蝉,正用生命演绎着最本真的盛夏交响——它们不需要懂平仄格律,却把五言绝句刻在了每道声波里。

暮色中的启示

日影西斜时,蝉鸣渐渐稀疏。忽然领悟到,这些用七年蛰伏换取七日欢歌的小生命,或许正是用这种方式诠释着"居高声自远"的真谛:不必借力东风,不必依附权贵,只要攀上属于自己的枝头,自能唱响天地。正如我在稿纸上写下的每个字,都该带着这般纯粹的勇气。

合上日记本时,最后一只蝉突然又鸣叫了三声,仿佛在为今天的思考画上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