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蝉的古诗虞世南

《蝉的古诗虞世南》与我的夏日随想

一、晨起闻蝉

清晨推开窗时,忽闻一阵清越的蝉鸣。这声音让我想起唐代虞世南那首《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短短二十字,竟将蝉的高洁与孤傲写得淋漓尽致。

1. 诗中意象的延伸

梧桐树下驻足,发现几只蝉正伏在斑驳的树皮上。它们透明的羽翼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让我突然明白虞世南为何用"垂緌饮清露"来形容——那细长的口器确实像古代冠冕下垂的缨带,而晨露在阳光下闪烁的模样,恰似诗人笔下"清露"的具象化。

二、午后的思考

正午蝉鸣愈发热烈,邻居家的小孩拿着网兜追捕它们。这场景让我重新品味"居高声自远"的深意。蝉的生命绝大多数时间蛰伏地下,出土后仅存活数周,却执着地在最高处歌唱。这种生命态度,与虞世南历经隋唐两朝仍保持文人风骨何其相似。

2. 现代生活的对照

在这个充斥着短视频与快餐文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像蝉那样"非是藉秋风"?社交媒体的流量就像变幻无常的秋风,而真正的价值应当源于内在的积淀。这让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要做一棵自己的梧桐树,而非随风摇摆的芦苇。"

三、暮色中的感悟

黄昏时蝉声渐稀,但仍有几只坚持鸣唱。突然领悟到《蝉》诗最动人的是末句的转折——表面写蝉不依赖秋风传声,实则暗喻人格的独立。这让我想起上周部门会议上,自己明知会得罪领导仍坚持提案的经历。此刻耳机里正好播放着《蝉想》这首歌,古今两种艺术形式竟在此刻共鸣。

夜幕完全降临前,我在日记结尾抄录了全诗,并附上感想:

生命当如盛夏蝉鸣,短暂却响亮;品格应似虞世南笔下的蝉,清高而不孤傲。这个夏天,愿我们都能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