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如诗,夏日记趣
一、晨起闻蝉
清晨推窗,忽闻树梢传来"知了——知了——"的鸣唱,清脆悠长,仿佛在诵读一首古老的诗歌。这让我想起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穿透晨雾,在枝叶间流转。我闭目细听,那韵律时而急促如雨打芭蕉,时而舒缓似溪水潺潺。李商隐笔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感慨,此刻竟显得格外真切。
二、午后观蝉
循声来到院角的梧桐树下,阳光透过叶片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突然发现树干上趴着几只蝉,薄翼如纱,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这让我想起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 蝉蜕的启示
树根处发现几枚金黄的蝉蜕,空壳仍保持着攀爬的姿势。想起苏轼"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的诗句,不禁感叹生命蜕变的奇迹。这些空壳像是夏日留给大地的印章,记录着生命的轮回。
三、暮色听禅
傍晚时分,蝉鸣渐歇,唯余三两声点缀暮色。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此刻体会尤深。坐在廊下捧读《全唐诗》,发现竟有百余首咏蝉之作,从初唐四杰到晚唐温李,这些晶莹的文字就像蝉翼般轻薄却闪耀千年。
2. 诗与蝉的共鸣
细品这些写蝉的古诗,发现诗人们常以蝉自喻:虞世南写其高洁,李商隐诉其清贫,骆宾王叹其冤屈。这小小的昆虫,竟承载着文人如此丰富的情感。就像此刻,我的日记本上也落满了蝉声的碎影。
夜深了,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迟归的蝉鸣。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蝉到吞声尚有声",这夏日的歌者,正在用生命完成最后的诗篇。合上日记本,墨香里仿佛也浸透了梧桐树上的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