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粒粒皆辛苦的古诗

《粒粒皆辛苦》——田间劳作日记

清晨的稻田

天刚蒙蒙亮,我便跟着爷爷来到金黄的稻田。晨露沾湿裤脚时,爷爷弯腰抓起一把稻穗轻声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突然有了温度,我看见他掌心的老茧正摩挲着饱满的谷粒。

弯腰的弧度

整整三个小时,我的腰像被烙铁烫过般酸痛。收割机轰隆驶过的地块旁,爷爷坚持手工收割那些机器够不到的边角。他佝偻的背影与古诗里的老农重叠,每一株稻穗都要经过27次弯腰。汗水顺着草帽滴在泥土上,瞬间被干渴的大地吞没。

谷仓里的数学课

傍晚晒谷时,爷爷教我用量斗计算收成。"这亩地打了一百二十斤米",他捏起几粒掉在麻袋外的稻谷,"但城里人一顿饭就要倒掉半斤"。晒场上的麻雀突然扑棱棱飞起,仿佛被这个数字惊着了。我想起学校食堂的泔水桶,那些白花花的米饭此刻刺得眼睛发疼。

月光下的课堂

晚饭后爷爷在灯下修补麻袋,粗粝的手指捻着麻线说:"你们课文里'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什么?"没等我回答,窗外传来收割机的轰鸣,现代农具正在连夜抢收。但古诗里流淌千年的汗水,依然浸润着今晚的月光。

后记:今天在田埂上捡到七粒稻谷,爷爷用它们在我手心拼出北斗七星的模样。这大概就是"粒粒皆辛苦"最生动的注解——每粒粮食都是大地的星辰,值得我们用双手虔诚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