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观竹
清晨推窗,忽见院角新竹已抽枝三寸有余,青翠欲滴的叶片上还挂着昨夜的露珠。这让我想起郑板桥《新竹》中"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句子。那些看似娇嫩的新笋,实则蕴含着破土而出的惊人力量。
竹影婆娑
正午阳光透过竹叶,在宣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我学着古人铺纸研墨,试图捕捉这份灵动。忽然记起《新竹》后半句"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的恢弘气象——今日细弱的竹枝,来年或许真能长成擎天之势。
午后偶得
泡一壶冻顶乌龙,看茶叶在杯中舒展如竹叶轻摇。忽然领悟到古诗里"未出土时先有节"的深意:新竹在地下蛰伏时已孕育着气节,这何尝不是我们修身养性的启示?
暮色沉思
夕阳给竹丛镀上金边时,邻居家孩童正在背诵"咬定青山不放松"。这让我想起郑板桥以竹喻人的智慧。新竹古诗不仅描绘自然景象,更藏着立身处世的哲学——既要如新竹般虚心成长,也要像老竹那样坚守根本。
夜深人静时,窗外的竹影在月光下化作水墨长卷。我终于明白古人为何独爱咏竹:那挺拔的竹节里,藏着时光的密码与生命的韧性。今日以新竹古诗为镜,照见的是千年不变的生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