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屈原离骚有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屈原《离骚》有感

一、初遇《离骚》的震撼

昨夜灯下重读《离骚》,当目光触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时,手中的茶盏突然变得沉重。两千多年前的叹息穿透竹简绢帛,在2023年的春夜里与我撞个满怀。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这位三闾大夫的悲鸣。

《离骚》选段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二、诗行里的民生图景

屈原笔下的"民生"二字,在楚辞注疏中本作"人生"解,但后世更愿意理解为黎民苍生。这种误读恰成美丽的相遇——当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铸时,那些关于香草美人的隐喻,突然都有了具体的形状:是郢都街头佝偻的贩夫,是云梦泽畔龟裂的稻田,是战火中折断的青铜戈矛。

历史与当下的镜像

今日再读此句,竟在手机推送的新闻里看见相似的愁容:暴雨冲垮的菜农大棚,疫情后空置的商铺,毕业生简历上密集的投递记录。科技昌明的时代,民生多艰仍是永恒命题,只是苦难换了新的修辞。

三、文人的两难抉择

屈原选择"伏清白以死直",这种决绝让后世既敬且叹。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文人都在用不同方式回应着屈原的天问——当理想与现实撕裂,是随波逐流还是以身殉道?

文人的选择

  • 屈原:投汨罗明志
  • 杜甫:以诗史存真
  • 苏轼:在逆境中旷达

现代启示

  1. 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
  2. 在妥协中坚守底线
  3. 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

四、香草精神的当代诠释

下班路过花市,买回一盆兰草。给它浇水时忽然懂得,所谓"纫秋兰以为佩",未必都要悲壮地纵身一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更需学习屈原对美好的执着:认真对待每顿早餐,给快递小哥说声谢谢,在社区议事会上提出方案——这些微小的坚持,何尝不是对"民生多艰"最朴素的回应?

夜渐深,合上书页时发现,那些曾以为晦涩的楚地方言,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律动。两千三百年前的叹息,终将在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中,等来破晓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