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端午忆屈原,粽香寄诗情——端午古诗中的节日记忆

端午忆屈原,粽香寄诗情——《端午》古诗中的节日记忆

一、粽叶飘香时

清晨被厨房传来的箬叶清香唤醒,母亲正将浸泡好的糯米填入碧绿的粽叶中。她手指翻飞间,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三角粽渐次堆满竹篮。"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唐代文秀《端午》的诗句突然浮现在脑海。这传承千年的习俗,仿佛让时光与古人的端午重叠。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龙舟竞渡处

午后河岸早已人声鼎沸。十二条龙舟如离弦之箭破开水面,鼓点声震得岸边柳枝轻颤。忽然想起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描写,那些系在选手腕间的五色丝绳,不正是古人驱邪避疫的智慧延续?

三、诗魂千古在

暮色中重读《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穿透千年。屈原投江的悲壮与端午的欢庆看似矛盾,实则藏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逻辑——以生生不息的仪式铭记不朽的诗魂。正如元代贝琼所言:"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记得儿时总要把雄黄酒点在额头,如今虽不再这般,但门楣上悬着的菖蒲依然散发着辛辣的香气。这味道与古诗里的端午交织在一起,成为血脉里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

四、今夕共此时

晚间家族微信群热闹非凡,表妹发来她包的创意水晶粽,舅舅晒出社区龙舟赛的奖牌。忽然明白,从"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唐代盛况,到今日朋友圈里的端午狂欢,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一代代人用不同方式守护着同一种文化基因。

夜深人静时,阳台上的艾草在月光下摇曳。手机里播放着《楚辞》吟诵,恍惚听见汨罗江的浪涛声。这个充满古诗韵味的端午节,让两千年的光阴都化作唇齿间的一缕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