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至夜读诗有感
今日冬至,翻到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窗外寒风呼啸,屋内暖气氤氲,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北方求学的第一个冬至夜。
1.1 古诗里的冬至意象
诗中"影伴身"三字格外戳心。记得那年大学宿舍没有暖气,我们几个南方同学裹着棉被,用热得快煮着速冻饺子。手机里母亲发来家里祭祖的照片,八仙桌上的汤圆还冒着热气,那一刻突然懂了什么叫"说着远行人"。
二、南北冬至风俗记趣
北方同学教我们擀皮包饺子时,说起他们冬至要"冻耳朵"的传说。而视频那头,父亲正将糯米粉揉成长条,阿嬷在教小妹搓红白相间的"冬至圆"。
2.1 味觉里的文化记忆
食堂阿姨特意给我们多盛了羊肉汤,说"冬至补一补"。南方同学带来的桂圆干泡在茶里,甜香中带着龙眼木炭焙的特殊气息。这种味觉记忆,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地诠释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三、冬至的成长印记
十年后的今天,我在书房用紫砂壶泡着陈皮老白茶,妻子在厨房复刻母亲的红糖糍粑。忽然明白古诗里最动人的,不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白居易写此诗时三十四岁,正值壮年漂泊。我们这代人何尝不是在迁徙中成长?但冬至的饺子与汤圆,就像文化基因里的密码,总能在最冷的时节唤醒血脉里的温暖记忆。
3.1 新的传承
傍晚教女儿背《邯郸冬至夜》时,她突然问:"爸爸的爸爸小时候也吃汤圆吗?"这个问题让我怔住。或许冬至的意义,就在于让忙碌的现代人停下脚步,在热腾腾的蒸汽里看见时光的褶皱,在古诗的平仄中触摸文明的温度。
此刻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手机里大学群正晒着天南地北的冬至饭。突然想起那年宿舍窗玻璃上的冰花,像极了我此刻在女儿眼中看到的,对传统节日最纯净的好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