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古诗》中的边塞记忆
戍边日记:黄沙与铁衣的岁月
今日重读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的壮阔画面倏然撞进心里。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恍惚间竟似听见了玉门关外的风啸马嘶。
戈壁晨曦
凌晨四点被生物钟唤醒,这是退伍五年仍改不掉的习惯。记得在新疆服役时,这个时辰总要披着星光去查哨。皮靴踩在霜冻的砂砾上,每一步都像踩碎玻璃。班长说我们这代军人幸运,不用像古诗里"黄沙百战穿金甲",但迷彩服被骆驼刺划破的口子,何尝不是另一种勋章?
钢枪与诗卷
连队图书角的《唐诗三百首》总是翻得最旧。训练间隙,河南籍的老兵爱用梆子腔唱"秦时明月汉时关",甘肃的新兵则会指着祁连山说那就是"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实景。古诗里的金戈铁马,在我们拆卸95式步枪的咔嗒声里变得具体。
最难忘那次边境暴雪,补给车被困在山口。我们学着古代戍卒"抱团取暖",把最后半壶水分着喝。排长突然背起"更吹羌笛关山月",二十多个汉子跟着吼,歌声震得冰棱簌簌往下掉。那时才懂,古诗不是墨写的字,是血写的魂。
褪色的迷彩包
整理旧物时翻出军用挎包,内衬还夹着张纸条,上面抄着"不破楼兰终不还"。忽然想起退伍那天,指导员说:"记住,你们身体里永远流着《从军行》的平仄。"如今在写字楼里加班时,我总把这份铁血平仄,悄悄押进每个标点符号。
夜渐深,电脑屏保切换成大漠孤烟图。耳机里循环着《边关战歌》,突然想给老战友发条消息:哪天约着回去看看?看看我们用青春注释过的,那些不朽的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