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古诗里的童年趣事
一场与诗意邂逅的午后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随手翻开语文课本,杨万里的《舟过安仁》赫然映入眼帘:"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短短四句,却让我恍惚回到了五年前那个蝉鸣悠长的暑假。
记忆中的小河与竹筏
记得老家屋后有条蜿蜒的小河,河水清得能数清河底的鹅卵石。那年表弟来乡下过暑假,我们偷了爷爷扎竹筏用的毛竹,学着诗中孩童的样子,用麻绳捆成简易的筏子。当竹筏晃晃悠悠漂在水面时,我俩兴奋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完全没注意裤脚早已被河水浸透。
"快把伞撑开!"表弟突然从怀里掏出把破旧的油纸伞。我愣神间,他已然学着古诗里的样子将伞面迎风张开,带着补丁的伞面立刻鼓成饱满的弧形,竹筏竟真的在无风的河面上缓缓前行。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惊起岸边白鹭三两。
诗与现实的奇妙重叠
直到今天重读这首诗,才惊觉当年我们竟在懵懂中复刻了八百年前的童趣。杨万里笔下"无雨张伞"的狡黠,与我们偷拿厨房蒸笼布当船帆的顽皮如出一辙。那些被太阳晒得发烫的鹅卵石,混着青草香的河风,还有外婆端着木盆沿河找寻时的嗔怪,都随着诗句在记忆里鲜活起来。
永不褪色的诗意童年
合上课本时,窗外的梧桐树正沙沙作响。突然明白古诗最动人的力量,莫过于让不同时代的孩子都能在文字里找到共鸣。或许每个中国人的童年都藏着这样的片段:可能是学着"忙趁东风放纸鸢",或是体验"儿童急走追黄蝶",这些诗句就像时光胶囊,封存着跨越千年的天真与烂漫。
傍晚给表弟发了条信息:"还记得我们的安仁竹筏吗?"他秒回一张照片——河边歪歪扭扭刻着两个小人撑伞的图案,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