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古诗中的秋日随想
一、登高望远忆古人
晨起推窗,见远山含黛,忽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句子。重阳将至,这座城市的梧桐已开始飘落金黄的叶片,像极了古诗里描绘的登高时节。
记得去年此时,与友人同攀城郊的青云岭。山径蜿蜒处,野菊簇簇,恰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坐在半山亭歇脚时,云海忽漫过山腰,恍若置身杜牧笔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境。
二、古今登高的精神共鸣
午后整理书柜,翻出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苍茫景象,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壮阔,形成奇妙的对照。古人登高必赋诗,而今人登高多拍照,但那份对天地之美的感动,想必是相通的。
2.1 现代人的登高仪式
傍晚散步至社区公园的假山亭台,见几位老者正在石桌上铺展宣纸。走近方知是在举办微型重阳诗会。有位银发先生挥毫写下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墨迹在暮色中闪着微光。这让我想起苏轼《定风波》里"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古今文人的风骨,原来从未改变。
三、云端时代的登高隐喻
夜间浏览朋友圈,满屏都是无人机拍摄的"数字登高"影像。忽然觉得,现代人用科技延伸了登高的维度,但似乎少了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踏实感。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中"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的实感体验,或许才是登高最珍贵的部分。
临睡前重读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忽然明白,登高不必非在重阳,诗意亦未必存于巅峰。只要心怀澄明,即便在自家阳台远眺,也能得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这大概就是登高古诗穿越千年,仍能叩击我们心弦的奥秘。
(全文共计612字,通过个人日记形式串联多首登高古诗,结合现实生活体验展开文化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