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夜,古诗寄相思
——记一次难忘的中秋节
又是一年中秋至,窗外月色如水,清辉洒满庭院。我独坐窗前,翻看着泛黄的诗集,那些流传千年的中秋古诗词,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悄然叩击心扉。
一、诗中的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倏然跃入眼帘。这轮照耀过盛唐的明月,今夜依然高悬天际。我不禁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穿越时空的祝福,让分隔两地的亲人仿佛近在咫尺。
母亲打来视频电话,镜头里她正在包着桂花馅的月饼。看着她娴熟的动作,我忽然明白"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深意。这些诗句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饱含着人间烟火气的温暖记忆。
二、词里的相思
翻开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让我怔忡良久。古人望月怀人的惆怅,与现代人何其相似。表哥在视频那头展示着他新学的吉他曲,琴声伴着月光流淌,竟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产生奇妙共鸣。
阳台上的桂花开了,暗香浮动。这让我想起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千年过去,桂香依旧,只是赏月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三、当下的团圆
微信家族群里,长辈们发来各地月色的照片。三叔在新疆拍的明月格外硕大,配文是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堂妹在杭州西湖边录的视频里,隐约能听见她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深了,我切了块五仁月饼,就着月光细品。忽然懂得为什么古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轮明月照过李白杜甫,照过苏轼李清照,今夜又温柔地笼罩着我,将古今中秋的情思串联成永恒的诗行。
合上诗集,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中秋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历久弥新的诗句里——那是中国人对团圆最执着的守望,对相思最诗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