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感悟七律长征古诗中的豪情与坚韧
2023年10月15日 晴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品读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开篇两句,如惊雷般震撼着我的心灵。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愈发感受到这首诗字里行间蕴含的磅礴力量。
一、诗中见山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用夸张的笔法将巍峨山峦化作细浪泥丸。这让我想起去年暑假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时,看到展厅里那双磨破的草鞋。讲解员说,红军战士平均每天要徒步60里山路,许多人的脚掌血肉模糊却依然坚持行军。这种将天堑变通途的革命乐观主义,不正是我们面对困难时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吗?
二、字里藏风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动静相宜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湍急江水中红军巧渡金沙的智慧,听见大渡河上铁索铮鸣的壮烈。记得父亲曾告诉我,当年强渡大渡河的22名勇士,平均年龄不到25岁。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索前进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民族记忆里。这种舍生忘死的担当,恰如诗中所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韵外有回响
全诗最后"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结句,让我想起在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纪念馆看到的黑白照片。那些衣衫褴褛的战士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雕塑都更有感染力。这种苦尽甘来的喜悦,穿越八十多年时光依然鲜活。正如我们班主任所说:"长征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炬。"
合上语文课本,窗外的梧桐树正沙沙作响。我想,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或许不需要再爬雪山过草地,但学习中遇到的每道难题,生活中面对的每次挫折,何尝不是新的"娄山关"与"腊子口"?当我在月考失利时,在体育测试跌倒时,这首诗总会给我爬起来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只要保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终会迎来"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