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古诗忆旧事:粽香龙舟里的温情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清晨推开窗,空气中飘来熟悉的粽叶清香,忽然想起文秀《端午》中的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记忆的闸门瞬间被冲开,那些藏在端午古诗里的旧时光,如潮水般涌来。
粽香里的古诗韵
厨房里,母亲正将浸泡好的糯米填入青翠的箬叶中。她手指翻飞的动作让我想起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画面。蒸锅里升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却让儿时祖母教我背《乙卯重五诗》的场景越发清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那时总嫌诗句拗口,如今却在这氤氲的蒸汽里品出了时光的甘甜。
龙舟竞渡的诗意
河岸边的呐喊声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彩绘的龙舟正破浪而行,鼓点声声震彻云霄,恰似张耒《和端午》中描绘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突然注意到岸边有位老者正在教孩童用菖蒲编剑,这让我想起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的词句——传统文化就这样在古诗的吟诵中代代相传。
艾草青青忆诗魂
傍晚回家时,发现门楣上已插好新鲜的艾草。轻轻抚过带着露水的叶片,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总在端午诗中偏爱艾草意象。这青青的草本不仅是驱邪的符号,更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正如此刻,我站在暮色里默念"碧艾香蒲处处忙",仿佛看见千百个端午的月光都落在这簇艾草上。
这个充满古诗韵味的端午节,让我懂得传统节日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我们通过一句诗、一缕香、一段鼓声,触摸到岁月长河里那些永恒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