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节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的春节日记

一、除夕的烟火与诗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家乡的春节。清晨,我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唤醒,推开窗,空气中弥漫着硫磺与年糕的甜香。父亲正在院子里贴春联,红纸上的金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仿佛把千年的祝福都凝在了笔锋里。

记得小时候祖父教我念这首诗时,
总要把“屠苏酒”说成是神仙酿的玉露,
而今我捧着温热的桂花酿,
才懂得春风送暖的不仅是温度。

二、团圆饭里的文化密码

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像一首流动的诗。八宝饭堆成小山的形状,鱼头对着厅堂的祖先牌位——这些细节让我想起《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宋代年俗。姑姑们包饺子时总要在某个饺子里藏硬币,表妹偷吃糖瓜粘得满手芝麻的样子,活脱脱就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现代版。

三、守岁时的古今对话

春晚的背景音里,我翻着泛黄的《千家诗》。电子红包的提示音与铜钱落地的脆响奇妙地重叠,微信家族群中长辈发的古诗接龙,让“总把新桃换旧符”有了数字时代的注解。零点钟声响起时,整座城市的烟花突然同时绽放,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传统,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

当我在手机备忘录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外还有零星的爆竹声。突然想起苏轼写“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但此刻盘踞在我心头的,却是白居易那句“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也许春节真正的诗意,就在于它让我们在时空交错中,同时触摸到消亡与新生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