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的故乡记忆
一、重读贺知章的乡愁
今天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小学语文课本,扉页上用铅笔歪歪扭扭抄写着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小离家老大回,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儿童相见不相识,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拼音里的童年印记
记得第一次学这首诗时,老师要求我们逐字标注拼音。当时觉得"鬓毛衰(shuāi)"的读音特别有趣,和同学反复念叨着嬉笑。如今再看这些拼音,突然发现每个音节都像时光的密码——"lǎo dà huí"三个音节省略了诗人多少沧桑,"bù xiāng shí"又藏着多少物是人非。
三、二十年后的回乡偶书
去年春节返乡时,我也经历了与诗中相似的场景。巷口杂货店的阿婆揉着眼睛问:"这是谁家闺女?"当我说出母亲名字时,她拍腿笑道:"原来是小芳家的囡囡!当年举着拼音本背诗的小丫头啊!"那一刻突然懂得,贺知章写的不仅是唐诗,更是穿越千年的永恒乡情。
四、古诗新悟
现在读《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会发现拼音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成了情感的载体。那些黑色印刷体与蓝色钢笔字交织的页面,记录着我们最初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当机械性地朗读变成有温度的回忆,方知"乡音无改"的深意——无论走得多远,血脉里流淌的韵律永远与故乡同频。
合上旧课本时,窗外正飘着细雨。不知此刻故乡的孩童是否也在教室里,用稚嫩的声音念着"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而他们终将懂得,这句天真的询问里,藏着多少游子欲说还休的惆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