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游庐山日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思
2023年10月15日 晴
清晨推开民宿木窗,庐山的雾气正缠绕着苍翠的山脊。忽然想起苏轼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决定带着这句诗重走西林寺古道。
一、横看:巨幅山水画的震撼
站在含鄱口观景台平视群山,果真如诗中所言呈现连绵的"岭"态。黛青色的山体像被巨人用毛笔挥洒出的水墨长卷,五老峰在晨光中如同五位打坐的老者。此刻忽然明白,苏轼当年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美学实践。
二、侧观:刀削斧劈的锋芒
午后转到三叠泉附近,山势陡然变成陡峭的"峰"状。岩壁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青光,瀑布从断层垂直跌落,让人想起黄庭坚评价此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掏出手机想拍下这景象,却发现无论如何取景都难以还原那种立体的震撼——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代诠释。
三、寻迹:西林寺墙上的千年对话
傍晚终于抵达西林寺遗址。抚摸着残存的后院石壁,想象1084年苏轼在此挥毫的样子。导游说原诗题写在寺壁东侧,如今虽墨迹无存,但每个来访者都在用目光重描那些笔画。我在日记本上抄下全诗,突然发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字,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厚重。
四、夜悟:多维人生的隐喻
入夜后山风送来阵阵松涛,重新咀嚼这首诗,忽然觉得"横看/侧看"像极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上周还在为工作瓶颈焦虑,此刻却觉得那不过是人生长卷里的一处皱褶。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明白每个角度都只是真相的一个切面。
(日记后续补充:次日清晨特意观察了不同时段的光线如何改变山形,记录约800字观察笔记,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