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古诗的夏日寻幽——一篇山行日记
梅子黄时的山径遐思
清晨推开木窗时,檐角正滴落着昨夜积存的雨水。忽然想起曾几《三衢道中》的句子:"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被梅雨浸透的六月,倒是与诗中描绘的景致奇妙重合。我决定带着这本泛黄的诗集,去城郊的三衢古道寻访八百年前的夏日光影。
绿荫不减来时路
穿过高铁站喧嚣的玻璃幕墙,拐进草木葳蕤的山道时,手机信号格突然空了。柏油路渐渐变成青石板,石缝里钻出的车前草沾着未干的雨珠。几只白鹭从头顶掠过,翅膀划破空气的声音让我想起诗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境。此刻虽然没有黄鹂,但布谷鸟的鸣叫正从竹林深处传来,一声声敲打着初夏的节拍。
山道转角处遇见卖杨梅的老农,竹筐里紫红的果实还带着山雾的湿气。"今年梅子熟得晚",老人用粗糙的手指翻开诗集,"但比古诗里写的甜多了"。他执意要我尝尝新摘的梅子,酸涩之后的回甘竟与诗末"得鱼忘筌"的余韵莫名相似。
在诗行与苔痕之间
正午的阳光透过榉树叶隙,在斑驳的石碑上投下光斑。指尖抚过风化严重的刻字,勉强辨认出"宋乾道年间重修"的字样。忽然明白诗人为何要说"山行"而非"登山"——这条蜿蜒的古道本身就像流动的诗行,每一步都能踩到平平仄仄的韵律。坐在半山亭歇脚时,发现木柱上刻着历代文人的题咏,层层叠叠如同岁月的年轮。
归途上的永恒刹那
下山时骤雨忽至,躲进茶棚的工夫,山色已浸在青灰色的雨雾里。烧水的陶壶噗噗冒着热气,恍惚看见八百年前那个晴雨不定的夏日,曾几是否也在此处抖落过竹笠上的水珠?归程的公交车上,湿漉漉的诗集在膝头微微发烫,窗外的现代楼宇与脑中重叠的山影渐渐交融。这或许就是古诗的力量——让平凡的梅雨时节,突然照见永恒的微光。
(日记结尾附《三衢道中》全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