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古诗游思日记
——一场穿越千年的江月对话
清晨推开窗时,江雾正漫过对岸的峭壁。忽然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句子,这朦胧景致竟与千年前如此相似。书案上摊开的《赤壁怀古》泛着微黄,墨香混着潮湿的江风,引我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一、石壁上的千年刻痕
乘舟渡江时,船夫指着西岸赭红色的岩壁说:"那就是周郎破曹的赤壁。"嶙峋的崖石上,果真可见"赤壁"两个朱红大字,据传是周瑜战后所题。手指抚过那些被江水侵蚀的刻痕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磅礴气势突然有了具象。东坡先生当年所见,想必也是这般刀削斧劈的险峻。
二、江月何年初照人
傍晚在临江茶馆小憩,老板特意端来"酾酒临江"的特酿。酒盏中晃动的月光,让人想起《赤壁赋》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旷达。对岸渔火渐次亮起,恍惚听见千年前那场文人雅集中,有洞箫声混着诗朗诵穿透夜色而来。现代游轮的汽笛突然惊散幻象,却更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永恒怅惘。
三、文字里的金戈铁马
夜宿江畔民宿,床头正好放着《三国志》。翻到赤壁之战章节时,窗外忽有雷雨大作。闪电照亮江面的瞬间,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与涛声共振。那些在古诗中读过无数次的火攻、箭雨,此刻都化作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历史与文学在此刻完成闭环——我们永远在通过文字,触摸真实的温度。
后记:归程飞机上重读《赤壁赋》,发现机翼下的云海竟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突然明白这些古诗为何能流传千年——它们早已将山河烙印进民族的血脉,每当遇见相似的风景,沉睡的文化基因便会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