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三百首伴我度过的春日午后

三月二十日 晴

窗外的梧桐新叶初绽,阳光透过纱帘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今日难得清闲,我从书架上取下那本泛黄的《古诗三百首》,让千年前的文字伴我度过这个慵懒的午后。

一、与古人对话的惊喜

随手翻到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句子让眼前的春景突然染上秋意。这大概就是古诗三百首的魅力——方寸书页间,竟能穿越四季。指尖摩挲着竖排的繁体字,恍惚看见诗人正负手立于终南山的薄雾中。

特别用钢笔抄下杜甫《春望》时,发现"感时花溅泪"的"溅"字在宋代刻本中作"泫"。这个细节让我激动地在日记本上画了好几个圈,仿佛破解了时光的密码。

二、生活中的诗意闪现

傍晚去小区散步,看见几个孩童追着柳絮嬉戏,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邻居家阳台飘来的琴声,莫名与正在温习的《琵琶行》产生共鸣。原来古诗三百首早已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眼睛和耳朵。

最奇妙的是在超市遇见初中语文老师,她鬓角的白发让我突然懂得"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况味。我们站在生鲜柜前聊了半小时的李白,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三、深夜的抄写仪式

临睡前特意找出洒金宣纸,用小楷抄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墨香中忽然领悟"江畔何人初见月"的永恒叩问,笔尖不觉微微发颤。这卷诗集中,每个字都像一枚古老的月亮,照亮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

合上书页时,封底的出版信息显示这本古诗三百首竟是1983年的版本,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上许多。那些在图书馆被无数人触碰过的纸页,此刻正安静地躺在我的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