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崔颢:一场穿越千年的登高怀古
2023年10月15日 晴
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远眺黄鹤楼时,突然想起中学课本里崔颢那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句子像江水般涌上心头,让我决定重走诗人当年的登临之路。
一、白云千载空悠悠
穿过仿古建筑群登上主楼,三层飞檐下悬挂的"楚天极目"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凭栏远望,长江如练,龟蛇二山静卧两岸。导游说这座重建的铜制楼阁通高51.4米,但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应该更为朴拙。想象盛唐时期的诗人站在木质结构的楼台上,看江汉交汇、千帆竞发,那种天地苍茫的孤独感突然变得真切。
二、晴川历历汉阳树
在诗词展厅里,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着历代名家对《黄鹤楼》的点评。严羽《沧浪诗话》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评价让我驻足良久。玻璃展柜中的清代《黄鹤楼图》绢本上,文人墨客凭栏赋诗的场景与今日游客拍照的身影奇妙重叠。现代望远镜里看到的汉阳树影,与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境竟有七分神似。
三、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落时分,游轮在江面拖出长长的金红色波纹。突然明白崔颢为何在尾联突然转向乡愁——当浩渺的时空压缩在同一个观景视角,任何人都会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怅惘。我在纪念本上抄下整首诗,发现"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去"字被历代游客摩挲得格外光亮,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
回程时买了本《崔颢诗全集》,薄薄三十余首却藏着盛唐气象。导游说黄鹤楼历经27次毁建,但崔颢的诗句让这座楼永远矗立在文化基因里。突然觉得,我们登的不是钢筋水泥的楼阁,而是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的精神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