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鸢飞戾天日记

鸢飞戾天日记

壬寅年四月十五·见鸢有感

晨起推窗,忽见碧空如洗,三五纸鸢乘风而起,丝线牵连着地面欢笑的孩童。蓦然想起《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之句,这穿越三千年的意象,竟在今日小区广场重现。鸢者,非今日之纸鸢,乃古时鹞鹰之属,然其翱翔之态,古今何异?

一、鸢之舞

午后携笔记本至公园观察。真鸢虽不可得见,然纸鸢亦足寄情。最妙是那只苍鹰造型的风筝,在气流中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牵引线的老者白发如雪,手法却极稳当。想起《礼记·中庸》释此诗:"言其上下察也",鸢飞于天观四时之变,鱼跃于渊察水脉流转,天地万物莫不蕴藏道理。此刻风筝的起伏,何尝不是人生的隐喻?总需借力风云,却也不能完全放任;看似自由翱翔,实则仍有根基相系。

二、戾天之思

查"戾天"二字尤有意思。《毛传》释:"戾,至也"。鸢鹰直飞云霄,是一种决绝的姿态。忽然明白古人为何偏爱此意象——那是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生命渴望。想起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或许正是此种"戾天"的精神突破困局。现代人虽不再仰望真鸢,但办公楼里谁人不怀青云之志?只是我们的线,变成了房贷、职称与社交关系,比那风筝线更韧更无形。

暮色渐浓时,风筝陆续收回。有个孩子的蝴蝶风筝挂上树梢,他跺脚懊恼的模样令人失笑。这倒暗合了诗意:飞得再高终要回归,正如《诗经》此句下文明明接着"岂弟君子,遐不作人",原来戾天鱼跃终究要落在人的教化成长。今日观鸢,竟悟得三层境界:一观其逍遥,二察其约束,三知其归根。且记此理,明日开会若遇争执,当想那空中纸鸢——有时后退方能攀升,顺势才是智慧。

临睡前又翻《毛诗正义》,方知汉儒解此诗为"大王王季之德遍及万物",宋儒则看作"天地化育之功"。同一鸢鸟,穿越时空不断被赋予新意,恰似那风筝在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模样。或许最好的理解,便是让这古老诗句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一根线,既连接千年文明,也放飞当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