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古诗《村居》中的春日闲趣——记一次乡野踏青日记
三月二十日 晴
晨起推窗,忽见檐下新泥点点,恍然想起高鼎《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之句。虽时序已至暮春,但这满目青翠的乡野,倒与诗中意境分外契合。
《村居》片段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田埂上的童趣
沿着湿润的田埂漫步,几个扎羊角辫的孩童正追逐着断了线的蝴蝶风筝。他们赤脚踩过刚插秧的水田,惊起数只白鹭,恰似高鼎笔下"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生动注脚。有个戴斗笠的老农蹲在垄边,笑着用方言喊:"细伢子莫踏秧苗!"这声呵斥里,竟也透着几分古诗的韵律。
老榆树下的发现
转过晒谷场,一株百年老榆树撑开浓荫。树皮上深深刻着"某年某月洪水至此"的印记,树根处却冒出簇簇野菊。突然领悟高鼎诗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深意——这乡间的生命力,从来都是苦难与欢欣交织着生长。
古诗新悟
从前读《村居》,只道是寻常田园小品。今日方知"忙趁东风"四字里,藏着对光阴最温柔的珍重。那些放学孩童奔跑的身影,何尝不是诗人对易逝春光的挽留?
归途偶得
暮色渐浓时路过村塾,听见稚嫩的诵诗声:"草长莺飞二月天..."窗纸上晃动着小小的脑袋。忽然懂得高鼎为何将儿童与纸鸢写入诗行——在炊烟袅袅的村庄里,永远跃动着传承千年的春天。
归家急就数行,墨迹未干时,窗外飘来邻家蒸青团的香气。这寻常的人间烟火,或许才是古诗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