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古诗中的运河记忆
今日整理旧书,偶然翻到一本泛黄的《高邮州志》,其中辑录的几首高邮古诗,如秦观的《邗沟》与杨万里《过高邮》的残句,将我瞬间拉回到那个烟波浩渺的运河畔。诗行虽简,却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这座古城深藏的运河记忆的闸门。
一、诗中的水脉与帆影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秦少游笔下的邗沟,即古运河高邮段,清澈如练,倒映着繁星与舟火。这诗句并非孤立的文学意象,它精准勾勒出高邮与运河生死相依的地理脉络。高邮湖烟波浩渺,运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舟、客船在此停泊、启航,帆影幢幢,橹声欸乃。古诗中的“傍船明”,是无数夜晚的真实写照,是航运鼎盛的证明,更是这座城市跳动不息的经济与文化心脏。
二、驿站与离歌的回响
“细雨沾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古诗中常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羁旅愁思。高邮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驿站,孟城驿曾是迎来送往、信息传递的核心。多少文人墨客、官吏商贾在此驻足,望运河之茫茫,思故乡之迢迢。诗歌成了他们抒发情怀的载体,或壮阔,或幽微,都沉淀为这座驿站、这段运河独特的人文气质。每一次启程与抵达,都可能化作诗行,让物理意义上的河道,充满了情感的温度与历史的回响。
三、今日的凝视与传承
合上书页,我漫步至今日的运河畔。现代化的船只依然穿梭,但古诗中的帆影已逝。然而,站在镇国寺塔下远眺,湖水运河交汇的壮阔依旧;行走在修复后的盂城驿青石板路上,仿佛仍能听到历史的足音。这些古诗,不再是纸上的陈旧文字,它们成为我们理解这座城市的一把尺规,度量着它的深度与广度。它们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莫忘守护这条承载了无数诗词与故事的水脉,让高邮古诗的意境,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延续与共鸣。
夕阳西下,运河水面金光粼粼,恍若那些古诗中吟咏不尽的波光,从未随岁月流逝。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照亮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