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高中古诗文鉴赏日记:与陶渊明对话的午后

高中古诗文鉴赏日记:与陶渊明对话的午后

一、初遇“采菊东篱下”

今日整理书架,手指拂过高中语文课本时,《归园田居》的片段猛然跃入脑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句诗在十六岁的我读来,曾只是考试必背的考点。但在这个被数学公式填满的午后,突然想真正走进那片东篱。

课本注释说这是诗人恬淡心境的体现,但为何现在的我读来,却品出一丝倔强的孤独?

二、重读发现的细节

翻开鉴赏单元,才发现当年忽略的细节:诗人用“误落尘网中”形容仕途,而“守拙归园田”的“拙”字竟被历代评论家称为“诗眼”。老师曾用红色粉笔圈出的这个字,如今才懂其重若千钧——那不是逃避,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坚守。

意象的现代映照

窗外工地轰鸣声阵阵,我却在这片喧嚣里想象南山雾气。忽然理解诗人为何要写“户庭无尘杂”:或许尘杂不仅是世俗事务,更是那些让我们迷失本心的诱惑。现代人手机里永远刷不完的信息,何尝不是另一种“尘网”?

三、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共鸣

最震撼的是读到《饮酒·其五》的创作背景:陶渊明当时正经历战乱和贫困,却能在困顿中保持精神的高贵。反观自己,上次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消沉一周,实在惭愧。古人说“诗可以兴”,原来是真的——这些文字真的能唤醒人内在的力量。

高中古诗文鉴赏课不仅让我们分析表现手法,更是在教我们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灵。那些曾经觉得遥远的诗人,其实都在用文字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栖居之所。

四、实践诗中的生活哲学

合上课本后,我做了两件事:给书桌上的绿植浇水,然后关掉手机一小时。虽然做不到“种豆南山下”,但至少可以守护属于自己的“方宅十余亩”。当夕阳斜照进窗户时,忽然明白什么是“虚室有余闲”——精神的空间,果然是需要主动清理才能获得的。

未来的重读计划

决定每周重读一首高中必背古诗词,不仅为应试,更为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下次要带《唐诗宋词选读》去公园长椅,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池塘生春草”的生机盎然。

感谢这个偶然的午后,让我重新发现高中古诗文鉴赏的真正价值——它不是考试的工具,而是照亮生活的明灯。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终会在某个瞬间与我们的生命发生化学反应,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心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