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马诗·大漠沙如雪中的遐思日记

《马诗·大漠沙如雪》中的遐思日记

一、晨读偶得

清晨整理书柜时,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从架间滑落。信手拾起,翻至第五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二十个字倏然叩击心扉。那些曾经在课本上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此刻竟像初次邂逅般令人震颤。窗外都市的喧嚣渐渐隐去,眼前仿佛展开一卷苍茫的边塞图景——月色如银,沙砾凝霜,一匹骏马仰首长嘶,蹄声即将踏碎大漠的寂静。

二、诗中之马的意象

李贺笔下的马从来不只是动物,而是承载着士人抱负的图腾。这首《马诗》以雪喻沙,以钩状月,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辽阔的舞台。金络脑是荣耀的象征,踏清秋是驰骋的渴望,而"何当"二字却将这一切推向未知的远方。诗人是否在借马自喻?那匹等待鞍辔的骏马,莫非正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化身?我不禁想起汉代青铜马踏飞燕的造型,那种奔腾欲飞的姿态,与诗中"快走踏清秋"的意境何其相似!

三、现代人的羁绊与自由

合上书页,电子钟显示着上午九点的会议提醒。我们何尝不是困在都市丛林中的现代骏马?只不过束缚我们的不是荒原大漠,而是钢筋水泥的格子间;追求的不是金络脑,而是职位头衔;踏过的不是清秋霜露,而是早晚高峰的通勤路。诗中那匹渴望驰骋的骏马,仿佛在时空彼岸对我们发出嘶鸣——你是否还记得最初的志向?是否还保留着挣脱缰绳的勇气?

注:李贺《马诗》共二十三首,此为其五。诗人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本诗恰逢其青年时期所作,充满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四、沙海寻踪

午后特意翻出去年在敦煌鸣沙山的照片。夕阳下的沙丘果然泛着雪色银光,但游客的脚印与骆驼队列早已打破"大漠沙如雪"的纯粹。或许真正的荒漠不在远方,而在人心。当我们被琐事缠身,被功利牵绊,内心那片可以纵马驰骋的旷野便逐渐被黄沙掩埋。忽然理解为什么古人总将马与边塞、与壮志联系在一起,因为马蹄踏碎的不只是沙砾,更是生命中的局限与困顿。

五、月下沉思

今夜特意到阳台观月。城市灯光使月亮显得朦胧,但仔细看仍能辨出上弦月如钩的轮廓。千年前的燕山月与今日悬于苍穹的本是同一轮明月,照过沙如雪的大漠,也照过车水马龙的都市。那个写下"快走踏清秋"的诗鬼早已作古,可他诗中那匹永不驯服的骏马,却穿越时空奔腾在每个读者的精神原野。或许我们都需要在内心保留一片大漠,让思想的骏马能随时挣脱现实枷锁,在月下踏出自由的足迹。

临睡前再次展纸誊写这首诗,墨迹在灯下泛着微光。愿今夜梦中能见那匹踏月而驰的骏马,带着唐诗的风沙与铮鸣,闯入现代人过于规整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