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马上行古诗游历日记

《马上行古诗》游历日记

七月十五日 晴 陇西道中

晨光熹微时,我跨上租来的枣红马,沿着古丝绸之路的残迹缓辔而行。背包里揣着本《岑参边塞诗选》,书页间夹着昨夜临摹的《马上行》笺注。当马蹄叩击戈壁滩的碎石发出清脆声响时,忽然真正懂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意境——这辽阔天地间,言语竟比文字更先抵达远方。

诗境照进现实

正午时分抵达汉长城遗址,残垣断壁在烈日下泛着赭红色。坐在烽火台阴影处喝水时,三个骑摩托的牧人经过,笑着用生涩的普通话问要不要奶茶。他们的摩托车斗里装着鲜奶桶,金属桶壁碰撞的声音与马蹄声奇异相似。忽然想起《马上行》里“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句子,千年以前的乐器更迭,与今日交通工具的换代,竟形成某种跨越时空的呼应。

时空交错处

傍晚遇见支考古队,带着无人机在测绘遗址。队长是位鬓角斑白的教授,听说我在体悟《马上行》的意境,便指着西斜的太阳说:“岑参写‘平沙万里绝人烟’时,可曾想过后人会用卫星定位系统寻找他走过的路?”我们并立遥望被夕阳染成金黄的戈壁,现代科技与古老诗篇在这片土地上奇妙交融。教授的学生们正在用三维扫描仪记录烽火台,而他们的越野车旁,两匹骆驼正在悠闲地反刍。

暮色中的沉思

夜幕降临时,我在帐篷里借着太阳能灯重读《马上行》。白日的所见所闻让诗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彷徨,被GPS定位仪和充气帐篷化解;“万里奉王事”的庄严,化作考古队员小心刷去陶片尘埃的专注。诗魂从未消散,只是以新的形式奔行在当代的“马上”。风掠过帐篷的声响,与千年前吹过军帐的风声,依然唱着同样的歌谣。

记于陇西戈壁星空下,耳机里正播放着用箜篌演绎的《阳关三叠》。电子乐与古旋律的融合,恰如这个时代的“马上行”——传统与创新并辔驰骋,在文明的道路上踏出新的节奏。或许某天,我的手机讯号也会消失在某片荒漠,那时我也将学会用最古老的方式,托过路人带一句口信,给牵挂我的人。